您好,欢迎光临广东省鳗鱼业协会!
标签模块(1)

标签模块(1)

副标题

新闻详情

这条鱼需求暴增!产品内销15000吨!烤鳗产品爆火背后,中国鳗鲡业者如何举力改写产业命运?

发表时间:2022-11-18 11:00来源:海产专业媒体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将75个农业品牌纳入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水产品涵盖了7个农业品牌,其中,广东顺德鳗鱼上榜。

据悉,农业品牌精品是2022年开始,依据产业规模、品牌基础、市场消费和国内外影响力等要素评估。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是我国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的重要一步,对我国地方农业品牌打造、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不仅顺德鳗鱼上榜了“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且有着“中国鳗鱼之村”的顺德区勒流街道稔海村,也因鳗鱼产业,于近日同步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鳗鱼产业在顺德的蓬勃发展,给稔海村带去了数十亿的产值,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展致富。

而回顾我国近40年的风雨养鳗光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依靠“技术在日本、市场在日本、资金也要找日本”的发展战略起步,发展至今成为国际知名养鳗大国,鳗鱼产量居世界之首,鳗鱼产品质量世界一流。

在消费市场上如是。彼时,中国鳗鱼产品消费重度依赖日本市场,对日本市场的压价或限制进口举措毫无应对、议价能力,而现如今,中国产鳗鱼对消费市场的选择,注视的眼光早已由日本市场放到了全市场餐桌。

中国鳗鱼产业,在艰辛中扬帆启航,那么,这出“从落后挨打、到逆袭反击,如今登顶”的翻盘故事是如何演绎的?

01
21世纪初,鳗鱼出口面临大绞杀

倘若回顾中国鳗鱼产业发展史,21世纪初时日本接连针对性对中方进行的打击,是众多中国鳗鱼产业业者难以忘怀的一段岁月。

艰难求存,是那段时期的主基调。

21世纪初期,中国养鳗业产量已稳定在10万吨以上,成为当时世界上鳗鱼产量最高的国家。而日本,则作为国际鳗鱼重要消费市场,也是中国鳗鱼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受限于本土野生鳗鱼苗捕捞量少(鳗鱼苗至今无法实现人工繁殖,鳗鱼养殖仅能依靠捕捞野生亲鱼繁殖的苗种),尽管日本对鳗鱼消费需求巨大,但本国苗种捕捞量直线下降,养殖产量少,价格昂贵,因此,只能大量对外进口以满足国内传统饮食需求。

凭借成本优势,中国养殖鳗鱼成功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并逐渐占据了日本80%以上的鳗鱼市场。

而当年中国鳗鱼出口情况欣欣向荣的B面是:中国鳗鱼重度依赖日本市场,价值也远被低估。

由于销售渠道单一,产品销售大部分依赖国外,产量的增长也只能指靠日本市场的消化,因此,明明作为资源的主导方,但当日本经销商压低价格时,国内鳗鱼市场便会层层传导,甚至内部“互卷”,争相降价,以期获取订单,以免鳗鱼滞销。

真正击穿中国鳗鱼产业美好假象泡沫的,是21世纪初日本政府不定期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鳗鱼的屡次设限。

日本对进口中国产鳗鱼的正式设限要从2002年说起。

2002年初,欧盟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包含鳗鱼),中国鳗鲡制品被迫退出欧洲市场。日本紧随其后,决定于2月1日对中国养殖鳗鱼及其加工品实施“监控检查”

4月25日,中国当天空运至日本的数十吨活鳗全部被退回。

4月26日,日本对中国的抽检检查改为逐批强制性“命令检查”,活鳗在通关前必须吊水(放入不含饲料的清水中)48-84小时,检验合格后才能予以放行。(注:活鳗吊水48小时以上容易大量死亡)

6月12日,对我国活鳗及加工产品按进口申报量的10%抽样检查。(注:其他国家为5%)

7月17日,在鳗鱼节前,宣布将对中国蒲烧鳗鱼追加10种药物残留检测。

对外,日本采取制定严格的标准、扩大检测范围等手段阻碍中国鳗鱼进口;对内,为保护本土鳗鱼市场与维护鳗农利益,日本利用媒体对中国产鳗鱼产品的药残问题进行夸大炒作,炮制《中国鳗是用药物泡的》、《中国的鳗鱼是如此危险》等文章,且于鳗鱼节前发布《中国鳗鱼检出大量汞》,借用日本民众对汞污染导致的新生儿畸形的恐惧心理,夸大程度中伤中国产鳗鱼。

风波持续传导,这对于中国鳗鱼产业的直接影响是:中国养鳗业全线亏损,绝大部分烤鳗厂停产,甚至直接倒闭。

消息一出,4月底日本市场的中国烤鳗销售量急剧下降,中国产烤鳗产品在日本市场价格跌至日本同类产品的1/3,活鳗的收购价从60000+元/吨跌至38000元/吨,且活鳗出口在较长一段时间几乎停滞。

2003年,再起风云。

由于日本于2003年3月在中国两批白烧鳗中检出“恩诺沙星”(那时“恩诺沙星”并不属于日本行业内的禁用抗生素,且也属于美国市场的准用药),7月3日,在未提前通报中国质检总局的情况下,单方面提出烤鳗中“恩诺沙星”类药物残留必须小于0.05ppm的要求,对中国相关进口产品逐批实行“命令检查”。

自此,我国烤鳗自主对日暂停出口两个多月。数据显示,2003年7-8月我国对日本出口烤鳗仅4000吨,同比下降41%,2003年中国烤鳗出口较2002年下降约1.5万吨,出口额下降了约1.2亿美元,损失惨重。

2005年7月,日本开始对进口鳗鱼等养殖产品进行“孔雀石绿”残留监控检查。

受“孔雀石绿”事件影响,福建省的烤鳗出口一度停滞,9月份的烤鳗对日出口完全停滞。据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该年度中国烤鳗和活鳗出口再次降低,其中,烤鳗出口量创下当时的新低。

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 System,下文简称“肯定列表制度”),针对鳗鱼产品的限量指标增加到上百项,其中有92项中国尚无标准。

“肯定列表制度”的设限数量之广、检测数目之多、限量标准之严重,在当时看来,前所未有,闻所未闻。

毫不夸张地说,“肯定列表制度”不加预告、不与缓冲期地直接执行,再次重创中国鳗鱼产业。

要求限制进口、“汞风波”、“恩诺沙星风波”、“孔雀石绿事件”、“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连年来的绿色贸易壁垒打击,将21世纪初的中国鳗鱼产业置于黑暗境地。

02
痛定思痛后,刮骨疗毒式自救

为何大家更倾向于将上述举措认定为是绿色贸易壁垒打击?

从中国鳗鱼产业那几年的出口经验看,业内大致有的敏感度是:在每年的第二季度前后,总会“出事”。

而每年的第二、三季度,正是日本鳗鱼节的重要销售阶段。

有数据显示:在2002年7月日本宣布对中国进口烤鳗追加10种药物残留检测时,日本从中国大陆进口的烤鳗较去年下降50%以上,而日本产烤鳗销量则上升了超120%。

其次,在措施的执行上,标准不一。如日本对中国大陆地区的烤鳗以进口申报的10%抽检时,其他国家仅为5%。

再者,通知从下达到立即执行,期间的过渡期极短,而受限于养殖周期,许多情况下难以短期内调整好。

如同我国实现从以鳗苗出口为主到以鳗鱼、烤鳗出口的转变一般,中国鳗鱼产业的翻盘并非一朝一夕内就可以达成。

贸易被限制是一方面,只有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国鳗鱼产业才能更有底气继续进行国际博弈。

21世纪初的鳗鲡养殖业隐藏着诸多经营风险:

第一、产量增速过快,但市场渠道单一。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数十年间,国际市场贸易量增加了一倍,而我国产量狂飙突进,增加了90多倍,销售市场高度依赖对日本出口。

第二、中小规模的家庭式养殖场占全国的70%,养殖者养殖较为粗放,凭经验养殖,对养殖规范或标准执行缺乏稳定性,用药不规范,对市场的信息反应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三、国家(行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可追溯制度有待完善,大部分渔药无国家标准、无批准文号、无标注具体成分,便在市场流通,伪劣药品进入市场的门槛较低;缺乏全国的渔药检测中心和区域性产品安全(药物残留)检测机构,产品品质检测与国际市场要求脱轨。

第四、学界对鳗鲡的基础研究不完善,对渔病的相关研究处于滞后状态,对常用药物的药效学、代谢动力学缺乏研究,养殖者无应用参照标准,也无理论技术支持指导。

作为我国21世纪初单项农产品出口创汇最多的产品,那时的鳗鱼产业产值便已超百亿,成为多个地区的经济支柱。在鳗价暴跌、鳗农亏损、鳗厂倒闭、鳗鱼产品出口受阻的情况下,“自救行动”,势在必行。

一方面,对外,国家有关部门召开中日贸易座谈会,与日方就“鳗鱼的安全确保”进行商谈;省鳗业协会、鳗业百家企业发起“鳗鱼产品安全卫生宣言”,向社会作出十大郑重承诺,向日本表明鳗鱼产品的安全品质……

另一方面,对内,从上到下,从政府到行业到鳗农,通力研究如何加强鳗鱼质量管理等问题,搭建相关标准体系与行业制度框架。譬如,制定水产养殖场用药记录管理制度、建立省内养鳗场、烤鳗场、饲料厂等的登记报备制度、进行鳗池登录制度等;还将检验、检阅关口前移,建立行业自检、烤鳗场复检、商检抽查的三级检验制度,不让有问题的鳗鱼运出国内;对每个鳗场的技术员进行轮训,清查不正规渔药……

在一系列刮骨疗毒的举措后,正面的反馈逐渐显现。

援引2009年《中国农业科学》期刊期刊报道:“中国烤鳗已经连续15个月通过日本的命令检查、批批合格,日本部分主流媒体开始对中国鳗鱼作出证明的评价,中国烤鳗在日本市场的销售量开始增加。”

03
借力国际国内双循环,释放内销需求潜力

从另一个积极角度看,曾经差点令中国鳗鱼产业遭受灭顶之灾的绿色贸易壁垒,反向助推了中国鳗鱼的质量成为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鳗鱼的品质情况或许可以从去年一则报道中侧面体现:

2021年,有日本鳗鱼批发商企业被曝用中国产鳗鱼冒充日本产鳗鱼销售,获取大额利润。冒充之路,持续了整整五年,都未被消费者发现。

相较于其他产地的鳗鱼,中国产鳗鱼在经历过严酷的考验后,从源头到产品,都实现了全方面的监控,鳗鱼已成为中国国内水产品中最安全的养殖鱼类(之一)。

从口感上说,中国产地的鳗鱼,肉更嫩、含脂量更高,刺少,色泽鲜艳。

因而,不管是从价格、口感、安全性,毫无疑问,中国产鳗鱼在国际市场上都最大限度发挥了优势地位。

在国内忙于“修炼内功”——规范养殖以匹配日本进口需求时,其他销售市场的发力也在中国鳗鱼业者的筹措范围内,例如开拓其他国家消费市场,与激发国内饮食需求。

2007年,中国对除日本外的国家和地区鳗鱼产品出口量同比上涨超28%,对荷兰的出口增加了103倍、对波兰增加了5.8倍,烤鳗出口国家和地区达35个,开拓了波兰、丹希腊、英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市场。

2010年,据徐利明(当时的协会会长,2009年当选)在广东省鳗鱼业协会八周年庆典上所言:“以前日本占我国鳗鱼出口总量的90%,现在减少到了50%左右” ,中国产鳗鱼对日本市场的依赖实现了进一步下降。

内销市场的开拓,能给予中国鳗鱼产业更强的抵御风险能力。近几年疫情期间,鳗鱼“洄游”国内趋势更为明显。

从数据上看,据鳗鱼网2021年报道显示:近五年我国年均出口烤鳗39000吨到42000吨,其中,出口日本15000吨到18000吨(*出口美国7000吨到8000吨,出口俄罗斯1000吨到3000吨)。内销方面,疫情后国内烤鳗内销数量也已增长至15000吨。从增长速度上看,内销市场的鳗鱼消费的潜力正在赶超日本市场。

借力国际国内双循环,当前,国内正掀起“鳗鱼消费热”,多家鳗鱼专卖店在近几年如雨后初笋般冒出。

在大型商超中,烤鳗产品已日趋常见,购买便利性大大提升。在外卖平台上,据美团2022年4月1日发布数据,2021年美团平台鳗鱼相关菜品种类超过了6万种,比2020年增长近20%,比2019年增长66%,2021年鳗鱼类外卖订单则同比2020年增长超37%,线上增长速度明显……

04
结语

纵观中国鳗鱼的发展史,我们大致可以感受到一条曲折螺旋向上的脉络。

在遇到险局时,中国鳗鱼产业并未被打倒,行业人士迸发的凝聚力一次次带领行业改写命运。

而凭借着这么一股坚韧,中国水产业者走过了无数个“柳暗花明”的时刻,为中国饮食消费市场默默贡献力量。随着“国鳗”以及其他更多“国鱼”的崛起,更多“鳗鱼”故事将被更多中国消费者、以及全世界看见。





热点新闻 HOT NEWS
最新资讯 LATES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