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成功率仅为0.01%,日本鳗鲡的人工育苗之路还要探索多久?发表时间:2019-05-23 14:11 味美价高,一苗难求 在东亚,日本鳗鲡由于较高的市场价值、诱人的味道和稀缺的供应量成为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养殖/食用鱼类,在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池塘中都有养殖。它们也成为了食物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工捕捞野生鳗苗) 不幸的是,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组织的调查,日本鳗鲡已经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单,而导致日本鳗鲡自然种群衰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大规模栖息地改变,环境污染和野生种群过度开发等。 (图片显示野生鳗苗持续下降,来自日本农林省) 东南亚地区的鳗鲡饲养高度依赖于野捕幼苗,这些幼苗在接近海岸时会变态成小型透明的“玻璃鳗”。由于价格很高,玻璃鳗捕捞业非常兴盛,而且日本鳗鲡季节性洄游可以预测所以鳗苗捕捞难度不大。这极大地影响了鳗鱼的种群丰度。为了了解日本鳗鲡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和营养需求,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一生坎坷,随“波”飘零 (日本鳗鲡洄游路线,随洋流而动) 日本鳗鲡是淡水鳗鱼中鳗鲡科的一种。从古时起,这种洄游性鱼类的生活史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一个谜,因为在天然栖息地追踪鳗鲡的卵或者仔鱼非常困难。成熟的日本鳗鲡会从不同内陆水体向大海做长达数千公里的生殖洄游。他们通常会捕食小鱼,昆虫或者甲壳类生物,但是在生殖洄游过程中,他们停止摄食。 通过北赤道洋流,鳗鱼来到西北太平洋的马里亚纳群岛西部进行生殖。在生殖过后成年鳗鱼死亡而孵化的幼苗(又被称为前柳叶鳗)则通过北赤道洋流和日本暖流(或称黑潮)回到东亚。当他们成群进入淡水栖息地后最终变成半透明的玻璃鳗并完成发育。在东亚他们栖息于日本、中国、韩国、越南和菲律宾北部的河流湖泊和河口。 人工育苗与投喂研究依旧在路上 最近几十年,日本鳗鲡的可控制育种发展缓慢但是异常坚定。1974年,日本科学家通过对亲鱼注射性激素成功地从鱼卵中获得了仔鱼;1976年,他们成功地将新孵化的鳗鱼苗养育了近两周;2000年,他们宣布首次成功生产玻璃鳗。最近,日本的玻璃鳗生产量已经可以达到每年上千条,虽然整个过程耗费巨大,但是研究进程依然在继续。 (上图柳叶鳗,下图玻璃鳗) 2002年,韩国的国家研究基金批准了首个日本鳗鲡人工育苗的国家计划。釜庆大学的饲料食物国家研究中心(Feeds and Foods Nutrition Research Center,FFNRC)承担了这项研究。2003年,他们成功地催产成熟日本鳗鲡获得了受精卵,并在2012年得到玻璃鳗。2015年,他们又成功孵化并生产了10万只第二代鳗鱼仔鱼。 该研究中心今后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人工繁殖技术和仔鱼喂养系统:鳗鱼的性别决定属于后天型,主要受周围环境影响。种群密度低时,鳗鱼主要发育成雌性,种群密度高时,大多发育成雄性,人工饲养的结果很可能是得到全雄个体,无法再继续人工繁育;在仔鱼喂养方面,由于人工环境下很难模仿仔鱼的天然饵料,于是仔鱼饵料用冷冻干燥的鲨鱼卵添加多种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调配而成,但是饲喂效果不尽如人意。 而FFNRC在日本鳗鲡幼鱼和亲鱼的微营养素需求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突破,包括确定了亲鱼对维生素C,维生素E和花生四烯酸等物质的需求。诸如日本鳗鲡这样的食肉性鱼类由于很难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其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脂类,因此鳗鲡饲料中脂类的种类和总量非常重要。日粮中膳食脂类达到最佳水平也会对蛋白质利用率产生积极影响。 下表显示的是日本鳗鲡幼鱼和亲鱼的营养需求: 前景展望 在日本鳗鲡的驯化,可控育苗和营养需求方面还有很多研究需要进行。尤其日本鳗鲡在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需要进一步阐明。玻璃鳗生产的可控性、低成本和高存活率是支持鳗鱼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需要。 下一篇鳗苗培育
热点新闻 HOT NEWS 最新资讯 LATEST NEWS |